股票配债是什么 老子之道与阴阳无关,阴阳观念的源头在易经里
#老子的道与阴阳是什么关系#股票配债是什么
严格来说,老子的道跟阴阳没有关系。把阴阳观与老子联系在一起,是因为受到了“传统文化”思想影响的结果。
《易传》是“阴阳”思想的集大成者
没读过《易经》,不一定不知道阴阳学;读过《道德经》的,却可能认为《道德经》是对《易经》的诠释与发展,这是一个很烧脑的话题。
《易经》(包括归藏易、连山易两种卜筮法)是中国神秘文化的总源头,阴阳学是中国的大学问。但最早提出“阴阳”这一概念的,却不是《易经》,也不是阴阳家,而是西周宣王、幽王时期的伯阳父,因他执掌天文历法,故又称史伯。
《国语·周语上》记载:伯阳父精通天文历法,他用阴阳二气解释地震,认为天地之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的,当阴阳二气失调时,便会产生地震。
史伯有两大贡献最出名,除了“阴阳论”,还有一个“和同论”。
“和同论”就是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”,它强调的是:单一同质无法产生事物,只有不同元素的结合才能产生新事物。
“和同论”与“阴阳观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而《周易》本经虽有阴阳概念却无阴阳二字,真正以“阴阳”提炼易道思想的,是战国时期解释《周易》的论文集《易传》。
所以,从“阴阳”二字出现的时间来看,史伯的“阴阳”论,要早于《老子》约200年,比《易传》至少早400年。
但为何人们只知道“易道阴阳”却不知道史伯的“阴阳论”呢?因为在周代,《周易》是王室及其贵族的“占”书,传播范围小,无缘进入诸子百家的讨论。
周王室衰微后,官学下移,强大的齐国建立了“天下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”稷下学宫,学宫具有社科院和政府智库的职能,承担着“不治而议论”的职责,因此,这里成为百家争鸣的策源地。
而稷下学宫的教学主导是黄老道术,因此以黄老道家思想来诠释经典、解释世界,成为稷下学宫延续150年间的学术主流,阴阳家说、气一元论说等,都成为解释《周易》的立论依据,“易道阴阳”之说由此确立,这也是“易学”从“占”到“哲”的转折点。
千年认知误区:“群经之首”与《道德经》无关
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的关键是《易传》。自媒体创作时代的今天,很多人常常混淆“三玄”,以为《周易》为“群经之首”,儒道墨法等均为易学的分支,尤其是《道德经》,更是对《周易》的解释与发挥。这是一个重大的认知误区。
上文已提到,《周易》的“经本体”,并没有“阴阳”二字。“经本体”用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诠释吉凶祸福,早期的经本体只有表示吉凶的符号“—”和“– –”及其叠加,并附有简易的文字说明(卦辞、爻辞),但却非特指阴阳。
古人为了趋利避害,就把相关利害关系的现象和事物概括为“—”和“– –”两个符号,前者表示平顺、吉,后者表示折断、凶,于是,古人就通过“占”的形式让“未知力量”去选择并明示吉凶。
《周易》的发展与完善大体经过三个漫长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象数体系建设阶段,主要是“设卦”;第二是卦爻辞的形成阶段,就是对成卦之象所含的事件及吉凶善恶进行分析与揭示;第三个阶段是解说易道思想阶段,即《系辞》阶段,就是对卦象和预测的文辞化述说。
就是说,真正促使《周易》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,从巫术占卜功用转向伦理教化功能的,则是《易传》(十翼)的出现。
“群经之首、大道之源”之说,是汉代政教文化的特色决定的
从西周到春秋后期,无论官学、私学(包括孔子的私学),教材内容只有诗、书、礼、乐之类,《易》并非教学内容,它是由专门的职官比如太卜来管理和使用的。
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,经传合编本《周易》被纳入“五经”,而真正把《周易》升擢为群经之首的,是汉成帝时期的刘向、刘歆父子等人。
刘向、刘歆父子指出,《周易》乃“天地之道”,为“五常之道”的本原,《周易》蕴含的易道对于其他五经具有基础性地位。
刘氏父子编纂的图书分类目录《六艺略》,将《易》位列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之前,第一次将“易”列为群经之首。
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首个高峰期,包括董仲舒在内的汉儒无不精研易学,他们热衷于探讨以阴阳、五行、灾异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天人之学,通过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,“借天象以示儆”来劝勉君主。
东汉班固编纂的史志书目《汉书·艺文志》,其中有言:“五者,盖五常之道,相须而备,而《易》为之原。”“《易》为之原”,同样强调《周易》在“六艺”中的源头地位。
但无论是“六经”,还是后来的七经、十三经等,都与《道德经》无关,因为“群经”仅指儒经。
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“易道”到底要表达什么?
孔子时期的《周易》是“占筮”之书。《周易》经文中也有“道”字,如“复自道”、“履道坦坦”、“反复其道”,但这些“道”都是形而下之道路,并非形而上学的“天道”。
《易传》将《周易》思想提炼升华为“易道”,尽管有神秘谶纬成分,但也具有了一些自然主义的天道观特征,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不同观点的交流,故假托孔子以发挥。
事实上,借天道而推衍人事思维源于道家和阴阳家,而孔子是“不言性与天道”的。
所以,“道”不是《周易》本经的形而上学概念,而是战国之后哲学化的《易传》的概念。
于是,当子贡见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”“韦编三绝”时,才有了“夫子亦信其筮乎”的质疑。
孔子的回答其实也是一种自辩:我是说“没有德行才会崇拜神灵,没有智谋才会频繁占卜”,但“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”,并非我信卜筮,只是因为它上面是“古之遗言”,自己乃是从中“观其德义”,求其德而已。
从子贡与孔子的问答,透露出孔子时期的《周易》的确处在以“占”为主的阶段,他自己甚至有避嫌《周易》之意。
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是说可以是阴,也可以是阳。世人热衷于讨论“阴阳之道”,“气论之道”,主要是受到战国黄老道家,以及西汉易学大家京房,北宋张载等人的“气论学说”的影响,比如京房说“二气相感而成体”。
张载则以气化过程解释道,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,称为“兼体而无累”,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、动静、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,天地万物莫不如此。
还有一种解释,两晋、两宋以来易学名家王弼、韩康伯、程颐、朱熹等人就不认可上述解读,比如首开“以老解易”先河的易经“义理学派”代表王弼说:“一阴一阳者,或谓之阴,或谓之阳,不可定名也”,就是说:道或者是阴,或者是阳,没有确定的名称。
朱熹则说:“阴阳只是一气,阳之退,便是阴之生。不是阳退了,又别有个阴生。”“阴阳迭运者,气也。其理则所谓道。”
就是说:阴阳是气,如同呼吸,或者是呼出,或者是吸入,阴阳的运行变化才是道。
老子之“道”不讨论“阴阳”,但“万物”离不开阴阳
“阴阳”不是《道德经》的“哲学概念”,因为“阴阳”仅在42章出现一次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。
老子说的是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,而不是“道”有阴阳。
“道”恒常不易,不存在始终、生灭、阴阳等人为的对立概念。而万物是有生灭始终的,生为“阳”为“有”,灭为”阴(阳寿尽)、为“无”。“阳“无”,则归之于阴,故云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
正如王弼所云:或者是负阴抱阳的“生”,或者是负阳抱阴的“灭”,是阴是阳,必居其一。所以,所谓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股票配债是什么,就是说“万物可以说有阴阳”。